2025年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对虚拟货币交易领域尤其是USDT场外交易商(U商)群体产生直接影响。新规通过细化"主观明知"认定标准,将加密货币交易中常见行为纳入帮信罪审查范围。
《意见》明确三种情形可直接认定行为人"明知"他人实施网络犯罪:一是使用批量账号、VPN等工具规避监管;二是在被金融机构限制服务后仍继续交易;三是预先准备反侦查话术。其中第二条对币圈影响最为直接——当交易者因涉诈资金导致银行卡冻结后,若继续从事虚拟货币交易并再次涉案,司法机关将直接推定其存在主观故意。
根据配套司法解释,以下加密货币交易行为已被列为"异常情形":使用Telegram等加密通讯软件、交易价格明显偏离市价、使用非实名账户等。北京某律师事务所Web3业务负责人指出:"当前司法实践中,场外交易商因接收涉诈资金被冻卡后,若继续交易极易触发帮信罪立案标准。"
法律数据库检索显示,2020-2025年间涉虚拟货币帮信罪案件数量呈上升曲线。尽管2021年后裁判文书公开数量减少,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际案件量保持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新规特别强调对组织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参与犯罪的行为从严惩处,这对部分采用"学生代理"模式的OTC商号形成震慑。
专业律师建议境内加密货币持有者:一是避免通过境内银行账户进行大额出金操作;二是一旦账户因涉诈被冻结,应立即停止所有关联交易;三是建立完整的交易记录链条,包括资金来源证明、交易对手实名信息等。在当前监管环境下,合规持有与谨慎变现成为降低法律风险的关键。
此次《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司法机关对利用虚拟货币实施网络犯罪的打击进入精准化阶段。随着推定规则的明确化,传统OTC交易中"不知情抗辩"的空间被大幅压缩,行业将加速向强合规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