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币安针对Hyperliquid的崛起祭出关键反击——通过Bonding Curve机制重塑Alpha平台流动性体系。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交易所赛道流动性争夺战的标志性事件,其背后暗含币安对BNB生态价值捕获能力的深层布局。
数据显示,Hyperliquid合约交易量近期持续挤压主流CEX市场份额,尤其在PUMP等代币表现远超传统平台后,币安选择升级Alpha平台交易层级。不同于简单提升回报率,该策略聚焦构建四层交易体系:Bonding Curve预售→Alpha盘交易→合约交易→现货交易,形成流动性漏斗效应。
核心目标直指两大痛点:一是对冲Hyperliquid上币效应,通过前置价格发现环节吸引散户;二是强化BNB实用场景,将代币持有者权益转化为体系内循环价值。正如币安与FourMeme合作的Aptos DEX Hyperion案例所示,Bonding Curve机制能快速制造初始流动性,同时为BNB创造质押场景。
这种策略本质上复制了PumpFun的成功要素——通过极低发射成本吸引海量项目,以数量博弈催生爆款。但Bonding Curve存在天然悖论:需求推高价格的同时也积累崩盘风险,类似UST算稳模型的脆弱性在极端行情中可能被放大。
币安的解法是将风险分散至多级交易系统。Alpha平台作为试验场,既能筛选优质资产,又可避免主站流动性稀释。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当1000个Bonding Curve项目中跑出1个CEX级标的,整个BNB Chain生态的流动性网络效应就会显现。”
这场较量已超越简单的交易量竞争。Hyperliquid凭借透明机制吸引机构,而币安正将体量优势转化为系统作战能力——用多层交易结构消化市场波动,用BNB经济模型绑定用户忠诚度。近期JELLYJELLY等案例显示,CEX联盟的价格发现能力仍是狙击DEX的重要武器。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交易所战争正进入“心理动量”博弈阶段。Bonding Curve不仅是流动性工具,更是制造FOMO情绪的价格信号发射器。当散户为早期参与权争相涌入时,平台便能以最低成本完成流动性迁徙。这种策略能否持续,取决于币安能否在机制创新与风险控制间保持精妙平衡。